2025/08/19

如何改善腸躁症?益生菌推薦與飲食建議

JoJo媽的腸躁症抗戰心得

前陣子JoJo媽的高中姪女,因為早晨連續腹瀉2週,到醫院報到了!經歷了一連串繁瑣的檢查後,得到了腸躁症這個答案!這也讓我想起,自己也曾經深受其擾的那段時光,當時我的腸躁症是因為『容易緊張而引發的經常性腹痛』造成的,雖然現在已經好了,但那種忽然間脹氣、腹痛、肚子常常發出咕嚕腸鳴聲、動不動就跑廁所的尷尬感覺,真的很打擾我的日常生活。

罹患腸躁症的人數不斷增加,眼看大姪女也加入「腸胃困擾族」的行列,Jo媽忍不住想要分享一下個人抗戰心得。這篇文章,我想用淺顯易懂的方式,整理腸躁症的成因、改善方法,以及益生菌在改善腸躁症這一塊的科學證據,幫助同樣受腸躁症困擾的大家找到方向。

什麼是腸躁症(IBS)?

腸躁症,正經的名字是 大腸激躁症(Irritable Bowel Syndrome, IBS)。看這個「激」字就知道,它代表當你的情緒受到刺激,或受到壓力、飲食、某種情境的影響時,腸道也跟著鬧脾氣的狀況。明明檢查起來沒啥大問題,也沒有潰瘍、長東西,但是肚子就是不聽話,經常出現腹脹、腹瀉、腸絞痛、便祕等症狀。

其實不僅是我姪女,我發現很多年輕人都有相同的困擾,課業壓力大,心情容易緊張、就愛亂吃東西紓壓,心理與生理交互影響下,腸躁症當然常常跑來跟你說哈囉!雖然這個病不會造成腸胃的永久性損傷,但長期下來,真的也很折騰人。

腸躁症的三種類型

1.腹瀉型(IBS-D)

又稱拉肚子型,一天到晚跑廁所,大便稀稀的,常伴隨緊急便意。

2.便秘型(IBS-C)

排便少於每週三次,糞便乾硬就像羊咩咩的顆粒便,上廁所極其艱辛。

3.混合型(IBS-M)

便秘與拉肚子輪流發生,症狀反覆不定難捉摸,簡直懷疑人生。

腸躁症的誘發原因

1. 腸道蠕動異常

腸胃蠕動能力不正常,有時太快,食物還沒好好吸收就被排掉;有時太慢,水分被吸收完,造成糞便硬梆梆,難以排出造成便秘。

2. 腸胃炎後遺症

急性腸胃炎康復之後,腸壁的神經變得太過敏感,對氣體、食物或稍微一點點刺激就反應過度,肚子容易脹氣、腹痛,忍不住想跑廁所。

3. 精神心理影響

壓力大、緊張焦慮、心情低落等心理狀態,都會透過自律神經去影響腸道,誘發或加重症狀。有些人的腸道,特別容易受到情緒影響,一緊張或是血液循環不好,就會肚子痛或排便不正常。

4. 飲食型態與食物敏感

高脂、高糖、辛辣、生冷或加工食品,以及含咖啡因、酒精的飲品,或是較難吸收、容易發酵產氣的短鏈碳水化合物,造成腹脹、腹痛、腹瀉等情形,狼吞虎嚥或暴飲食也會增加腸道的負擔。

5. 腸道菌相失衡

腸道內的好菌如果變少,壞菌變多,菌群就會失去平衡。當益生菌減少、致病菌或發酵菌變多時,腸道反應會變得不穩定,可能會導致慢性發炎,或是蠕動不正常。

6. 腸腦軸調節異常

大腦跟腸道之間有很多神經互相聯繫,如果大腦感覺緊張或害怕時,就會連帶造成腸道分泌與感覺功能失常,引發腸道痙攣、肚子痛、或是想拉肚子。

7. 荷爾蒙變動

女生在月經前後,身體裡面的荷爾蒙,例如雌激素和黃體素的波動,可能會影響到腸胃的蠕動,讓腸躁症的症狀更為嚴重。

腸躁症的常見症狀

1.腹部不適與腸道收縮

下腹部常感覺悶痛或脹氣,排便後多半會有所緩解。

2.以便秘為主的症型

排便次數明顯偏少(通常每週不到三次),伴隨排便困難或上不乾淨的感覺。

3.便秘與腹瀉交錯

可能在一段時間內便秘,接著又出現腹瀉,排便型態反覆變化,缺乏規律。

4.排便次數異常改變

例如原本一天一次,突然變成一天三次以上,打亂日常作息。

5.糞便混有黏液

排便時可見透明或白色黏液,屬於腸躁症常見表現之一。

6.全身性或精神症狀

除了腸胃不適,還可能伴隨疲倦、睡眠品質下降、焦慮、情緒低落、心悸、頭暈、頭痛、呼吸急促、頻尿等情況,影響整體生活品質。

自我檢測:你有腸躁症的潛在傾向嗎?

有些腸躁症,並不是天天發作,而是在特定壓力或情境下才被「觸發」。

以下這些症狀,都有可能在特定情境下被誘發或反覆出現,例如在婚禮致詞或在公司負責簡報前,腸胃不斷翻騰、當兵時因緊張連續好幾天便秘、孩子參加大考前因為焦慮開始腹瀉、人生第一次嘗試滑翔翼時,突然腹痛如絞...,這些情況都有可能與腸躁症有關,建議根據以下判斷標準先評估,並諮詢專業醫師喔!

腸躁症診斷標準

腸躁症的診斷,可以先根據羅馬準則第四版判斷標準(Rome Criteria IV, 2016)來評估,符合下面幾個狀況,就有可能是腸躁症!建議自己先比對看看,再找醫生做檢查確認喔!

✔ 反覆或交替出現腹痛、腹脹、腹瀉、便秘症狀達6個月

✔ 3個月之內,每週平均發生至少一天的復發性腹痛

✔ 符合下列條件2項以上:

  • 腹痛與排便相關症狀
  • 排便頻率有變化
  • 糞便形狀發生改變

益生菌對腸躁症有用嗎?

很多人都會抱著跟JoJo媽一樣的心態,不想一直吃藥!因為自從確診(看起來很嚴重,哈哈)之後,醫生開了不少腸胃的、改善脹氣的藥,但是看到藥單上的可能副作用,就很猶豫是否該繼續吃下去?到底要吃多久?吃益生菌輔助有用嗎?畢竟吃藥是為了緩解,但真的不想長期依賴藥物來解決問題。

腸躁症的起因,源自於腸道內好菌與壞菌失衡,導致腸道蠕動異常、腸道壞菌過度生長、發炎反應增加。根據研究發現,2023、2024年就有很多研究報告指出,透過補充特定菌株的益生菌確實有助於減輕腸躁症狀,例如腹脹、腹痛、排便不規律等。但是重點來了喔!不是隨便吃什麼益生菌都有用! 要看是什麼菌種、什麼菌株,還有吃的劑量對不對。

以下是JoJo媽以切身之痛整理出來的「經研究有助於改善腸躁症的菌株對照表」,有興趣的可以參考一下:

適用於腸躁症的益生菌 研究對照表

菌株名稱 研究族群 服用劑量與時間 症狀改善
鼠李糖乳桿菌
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
兒童腸躁症患者 100億菌/日,連續 4 週 腹痛減輕
嗜酸乳桿菌
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NCFM
成人腸躁症患者 100億菌/日,連續 12 週 腹痛減輕
嗜酸乳桿菌
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DDS-1
成人腸躁症患者 100億菌/日,連續 12 週 腹痛顯著改善
凝結芽孢桿菌
Bacillus coagulans IS-2
兒童腸躁症患者
成人腸躁症患者
20億菌/日,連續 8 週 腹痛減輕
大便稠度改善
植物乳桿菌
L. plantarum 299v
成人腸躁症患者 10億菌/日,連續4週 腹痛、腹脹顯著改善
長雙歧桿菌
Bifidobaterium longum BB536
+
鼠李糖乳桿菌
Lactobacillus rhamnosus HN001
成人腸躁症患者 BB536 40億/日
+
HN001 10億/日
+
維生素 B6 1.4 毫克/日
腹痛、腹脹改善腸道
腸道屏障修復

小提醒:挑選益生菌時,要注意成份表上是否清楚載明完整菌株名稱,與各菌株的配比,避免買到標示模糊的產品,白吃、更白費功夫!

腸躁症的生活與飲食建議

根據我自己的經驗,與醫師的諮詢分享,改善腸躁症IBS最有效的方法是「多管齊下」:

  1. 飲食調整(低腹敏飲食)

    • 減少高FODMAP食物(如洋蔥、大蒜、豆類、部分水果及人工甜味劑),這些食物容易在腸道發酵產氣。
    • 增加可溶性纖維(燕麥、地瓜、奇亞籽)來幫助腸道蠕動。
    • 觀察自己對乳製品、咖啡因或油炸食物的耐受度。
  2. 生活習慣調整

    • 規律運動:散步、瑜伽、游泳等運動,都能幫助腸道健康。
    • 心靈紓壓:冥想、深呼吸、保持睡眠充足,可減少腸腦軸過度反應。
  3. 補充對症益生菌

    • 選擇有臨床試驗支持的菌株(可參考上面列出的幾種)。
    • 照著產品建議,認真吃至少 4-8 週,觀察症狀有沒有改善。

過來人媽媽的真心建議

JoJo媽在一開始直球對決腸躁症時,真的很認真的吃藥、謹遵醫矚,只是吃了數週的藥後,症狀雖然有改善,但跑廁所的狀況還是不時發生,為了從根本上調整健康,我採用了上述多管齊下的方式,在飲食、生活作息上下功夫,配合服用益生菌,終於擺脫「被腸胃問題綁架」的困擾了!

對於和我有一樣困擾的腸躁症同學,以下是我的過來人建議:

▼調整飲食、盡量減少腸道負擔

▼細嚼慢嚥,幫助消化,降低脹氣機率

▼找到適合自己的紓壓方式,如運動、冥想...等

▼配合使用有臨床驗證的益生菌產品

▼持續記錄症狀變化,必要時諮詢專業醫師。

改善腸躁症沒有捷徑,但只要找到合適的方法,就能一步步讓生活回到舒服、自在的節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