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/10/08

幽門桿菌危機來襲!益生菌能成為腸胃神隊友嗎?

認識很久的一位阿姨,上週跑來跟我訴苦,腸胃不好的她,前陣子常常胃悶、隱隱作痛,甚至影響到工作,去醫院檢查後發現,竟然是「幽門桿菌感染」,後續雖然安排治療了,但療程中仍出現胃痛、沒食慾的狀況,身心都覺得焦慮又無助。她不斷問我「這到底是什麼病?我是不是很嚴重?要很久才能好嗎?」這件事讓Jo媽發現,身邊很多人對幽門桿菌充滿疑問,聽過卻不了解,所以這次將它整理成一篇簡單易懂的文章,希望幫助大家解惑,不再這麼焦慮無措。

幽門螺旋桿菌是什麼?

幽門螺旋桿菌(Helicobacter pylori,簡稱幽門桿菌)是一種呈現螺旋狀、帶有鞭毛的細菌,它的厲害之處,是能夠長期停留在胃黏膜中,變成惱人的釘子戶。照理說,胃裡強烈的酸性環境,應該殺得死大部分細菌,但幽門桿菌會分泌「尿素酶」,把體內的尿素轉化為氨,藉此中和周圍的酸性,替自己打造一個「保護罩」,所以能在胃部存活許多年。

012a

你以為它距離自己很遠很遠?錯!在台灣,大約有一半的人口感染幽門桿菌。它的傳染方式多半與日常生活有關,例如共用餐具、親密接觸或不乾淨的食物與飲水,因此家庭成員之間的交叉感染也並不少見。

感染後的常見症狀

感染後的症狀並不一定明顯:有些人只是偶爾胃悶、脹氣或消化不良;有些人會在飯後或半夜空腹時感到胃痛;嚴重時,甚至可能伴隨食慾不振、體重下降,或因潰瘍出血導致貧血。需要注意的是,有將近八成的感染者,在初期幾乎沒有症狀,常常等到檢查時才發現。

釘子戶帶來的潛在風險

許多人認為,這些胃部的不適狀況只是小問題,常常置之不理。事實上,長期感染幽門桿菌的風險不容小覷。它是造成慢性胃炎、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的重要原因之一,而世界衛生組織也早已將幽門桿菌列為「一級致癌物」,持續的慢性發炎將會增加胃癌的發生機率。根據研究,成功根除幽門桿菌,不僅能降低潰瘍復發機率,還能顯著降低胃癌的風險。

要如何檢測幽門桿菌?

如果你懷疑自己感染幽門桿菌,最好直接就醫檢測,目前常見的方法有以下4種:

1. 胃鏡檢查

屬於侵入性檢查,透過胃鏡直接觀察胃黏膜,同時可取一小塊組織來做切片化驗。它的好處是除了確認幽門桿菌,也能同時評估胃黏膜是否已經出現潰瘍、萎縮甚至癌前變化。不過因為檢查過程較不舒服,一般多用於需要更深入診斷的情況。

2. 尿素呼氣試驗

這是醫院最常用的檢測方式,過程簡單無痛。只需喝下一種特殊的檢測液,如果體內有幽門桿菌,它會分泌尿素酶來分解尿素,產生二氧化碳,最後從呼氣中被偵測出來。因為準確率高、操作方便,也能用來追蹤治療效果,所以被視為檢測的首選。

3. 血清抗體檢測

抽血檢查,確認血液中是否存在幽門桿菌抗體。如果驗出有抗體,可能代表「現在正感染」,或「過去曾感染過」,不適合單獨用來判斷現況,通常醫生會建議搭配呼氣或糞便檢測一起確認。

4. 糞便抗原檢測

檢測糞便中是否有幽門桿菌的抗原。這種方式操作簡單、安全,也很適合在治療後用來確認是否已經清除幽門桿菌。不過缺點是需要新鮮糞便樣本,採集檢體過程較為不便。

⛨貼心小提醒

如果你只是出現胃悶、脹氣等症狀,有可能感染的疑慮,可以和醫生先行討論,優先選擇尿素呼氣試驗或糞便抗原檢測,既準確又方便。侵入式的胃鏡檢查,更適合在醫師懷疑已經有潰瘍,或需要評估胃癌風險時進行。

醫師會怎麼治療?

確診感染幽門桿菌後,醫生通常會使用「三聯療法」、「四聯療法」來進行治療,使用抗生素搭配抑制胃酸的藥物(PPI,質子幫浦抑制劑),療程大約 7–14 天,目的是抑制胃酸,讓抗生素發揮效果,根除幽門桿菌,讓受損的胃黏膜有機會修復。

三聯療法(Triple therapy)

▼ PPI + 兩種抗生素(常見組合:Amoxicillin + Clarithromycin)。

▼ 初期成功率很高,曾經能達到 90%,但隨著細菌對Clarithromycin抗藥性的增加,現在全球平均成功率已降到70–80%左右。

四聯療法(Quadruple therapy)

▼ 含鉍四聯療法:PPI + 鉍劑 + 四環黴素 + Metronidazole。

▼ 非鉍四聯療法:PPI + Clarithromycin + Amoxicillin + Metronidazole。

▼ 根據臨床研究,含鉍四聯療法的除菌率可達90%左右,優於傳統三聯療法,因此在抗藥性高的地區,常被列為首選。

根據研究,含鉍四聯療法,幽門桿菌的根除率可達到90%左右,優於傳統的三聯療法。不過因為用藥多,副作用(如腹瀉、味覺改變、腸胃不適)也更常見。

為什麼有人治療會失敗?

即便根據醫生指示配合療程,仍有失敗的可能性,大致上有以下三個原因:

細菌抗藥性:若感染的菌株對某些抗生素有抗藥性,療效就會下降。

副作用導致中斷:有些人因為拉肚子、噁心或味覺改變而中斷用藥。

未完整服藥:療程必須完整進行,一旦中途停藥,細菌容易存活並變得更難消除。

Jo媽總結一下,如果已經確定感染幽門桿菌,請不要輕忽,並提醒自己:

  • 幽門桿菌不太可能「自己好」,大部分感染者若不治療,長期下來會持續造成胃炎、潰瘍,甚至增加胃癌風險。

  • 不同國家的治療建議略有差異,但整體趨勢是只要確診感染,大多數情況都會建議積極治療,開始治療後,不要因為症狀改善或副作用而自行停藥,才能提升治療成功率,降低復發與抗藥性的風險。

  • 在台灣,健保目前主要給付「合併潰瘍或胃癌」的患者,其餘族群則需與醫師討論是否自費治療。

不再「幽」鬱,益生菌來做神隊友!

在治療幽門桿菌的過程中,常常伴隨一些拉肚子、腹脹或腸胃不適的副作用,這也是許多病人中途覺得辛苦的原因。這時,益生菌就能扮演「神隊友」的角色,帶來以下幫助:

減少副作用:在抗生素療程中補充益生菌,可降低腹瀉和腸胃不適,讓病人順利完成療程。

恢復腸道平衡:抗生素會同時影響好菌與壞菌,益生菌能幫助維持腸道菌相,避免失衡。

抑制幽門桿菌附著:某些菌株能與幽門桿菌競爭結合,減少它在胃黏膜上的定殖。

改善免疫反應:益生菌可調節免疫系統,增強身體抵抗力,減輕發炎反應。

在藥物療法仍有失敗率的狀況下,有哪些益生菌能擔任輔助神隊友的角色呢?

這裡就必須提到這支經過滅活處理(不再具有活性)的特殊乳酸菌-羅伊氏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reuteri DSMZ17648,臨床試驗顯示,以三聯療法來治療,搭配連續28天、每日補充200億的Lactobacillus reuteri DSMZ17648後,能顯著減少腹脹、腹瀉等副作用,並改善腸道菌相多樣性。這代表它更像是一個「減壓器」,讓治療過程更順利。【1】【2】

另外,一些研究也發現,鼠李糖乳桿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【3】、布拉氏酵母菌Saccharomyces boulardii【4】等菌株,也能透過抑制壞菌、產生有機酸、調整免疫力等方式,減緩幽門桿菌帶來的不適。臨床實驗觀察到,搭配特定菌株的治療組,比單用藥物的治療成功率略高,且副作用更少。

益生菌在治療幽門桿菌的過程中,能夠減緩腸胃不適,提升生活品質,讓你比較不那麼辛苦,但不能取代醫師的治療。所以千萬別當醫療鴕鳥,認為病會自己好,吃益生菌就好了,免得延誤病情,反而增加治療的難度喔!

Jo媽的超簡單總結

感染幽門桿菌後,難免感到驚慌,但其實它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普遍,只要及早檢測、依照醫師指示治療,大多數人都能成功康復。益生菌就像是「神隊友」,協助腸胃減輕副作用,讓整個療程走得更順利。希望透過這篇文章,大家能少一點恐慌,多一份安心,早點檢測、勇敢面對,搭配正確治療與日常保養,才能真正健康無「幽」!

參考資料

1.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Helicobacter pylori Load in Humans with Non-viable Lactobacillus reuteri DSM17648: A Pilot Study. Probiotics Antimicrob Proteins. 2015; 7(2): 91–100.

2.Effects of non-viable Lactobacillus reuteri combining with 14-day standard triple therapy on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: A randomized double-blind placebo-controlled trial.Helicobacter. 2021 Dec;26(6):e12856. doi: 10.1111/hel.12856. Epub 2021 Oct 10.

3.Zhang, C., Cui, J., Wu, L., & Guo, C. (2022).The effect of probiotics on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.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, 13, 932331.

4.Zhang, C., Cui, J., Wu, L., & Guo, C. (2019). Saccharomyces boulardii as an adjuvant therapy for Helicobacter pylori: A meta-analysis.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, 10, Article 932331.

5.Rueda-Robles, A., García-González, M., García-López, S., & Martínez-Olmos, M. A. (2021). Impact of dietary patterns on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the modulation of microbiota to counteract its effect: A narrative review. Pathogens, 10(7), 875.